“老年慢性创面规范化治疗方法与技术推广学习班” 暨上海健康医学院创面防治研究所第三届年会顺利举行
发布人:基础医学院  发布时间:2023-10-30   浏览次数:17


2023年10月20日至10月22日,一场与创面修复相关的学术盛宴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会议礼堂召开。创面修复领域从一个空白学科发展至今,学科体系尚待规范和完善,还有许多困难和挑战尚未解决。为各类创面患者,尤其是老年慢性创面患者寻找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解决创面患者“大医院小病,小医院大病”的就医难题;也为进一步推进校创面防治研究所的学术年会制度,促进研究所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融合,促进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全国的创面治疗临床医生的交流与合作,由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主办,上海健康医学院创面防治研究所协办,举办了本次学习班暨研究所年会。

参加本次学习班和学术年会的共有100余位学习班成员和研究所的大部分科研人员。两天时间里,2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创面治疗相关学科专家和研究所部分专家以各自的工作经验、多年的心得体会和最新的学科动态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与会成员互动热烈,纷纷表示达到学习、交流和促进学科发展的目的。

开幕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启,上海健康医学院创面防治研究所所长林涧致欢迎辞。上海健康医学院科技处副处长陈建俞、崇明医院朱美文书记分别致辞,欢迎全国各地的专家欢聚一堂,分享学术成果,共谋学科发展。两位领导分别从学校和医院的学科建设发展等角度对研究所寄语,勉励研究所的老师和医生为创面防治研究贡献力量,为广大患者排忧解难。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徐永清主委为大会发表视频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教授特为本次会议(学习班)寄语:“加强老年慢性创面防治,服务和谐社会建设需要!”

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侯春林教授长期以来一直支持创面防治研究所的工作。此次会议,侯教授介绍了自己几十年来在临床积累的压疮创面修复典型病例,他面对不同情况的复杂创面患者,展现出的灵巧思路和精湛技术,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使与会学员受益匪浅。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主任医师何乐人教授作了“中文期刊助力医生职业成长”的报告。她从著名杂志《柳叶刀》的创刊词出发,讲述了期刊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发表论文的意义在于更好地传播学术思想。何教授同时也介绍了国内医学期刊的发展,勉励广大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创伤显微外科专科主任陈增淦教授、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宪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手足外科主任医师吴立志教授、上海东方医院本部创伤外科主任孙贵新以及来自崇明医院的创面研究所所长林涧主任、皮肤科主任孟亚东、内分泌科主任秦利、护理部主任张洪波、骨科修复与重建中心护士长施丽娟、老年科副主任周熙琳、骨科修复与重建中心技术骨干张天浩医师等20多位专家详细阐述了临床常见的慢性创面的治疗方法,解决了创面修复临床中的困惑,推动了创面修复学科的进步。

在基础研究方面,来自复旦大学的赵超教授介绍了自己的最新发表在《Cell metabolism》杂志上的研究工作,该研究聚焦人体共生菌群与宿主健康状态的关系,提出了一种菌群促进细胞微环境炎性浸润的新机制,为提升特异性免疫应答效率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而赵教授以此研究为出发点,从多学科角度探讨了老年创面防治的研究思路。疼痛管理是创面修复中的重要课题,创面研究所汪慧菁副教授介绍了自己在慢性疼痛防治研究中的新成果,用中药有效单体可有效预防慢性疼痛的发生。赵久红副教授从临床实际出发,通过大量解剖实验,研究了创面修复手术中所用的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应用问题,研究结果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吴学平副教授则介绍了目前创面修复材料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童昉博士介绍了自己在临床数据分析统计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基础研究与临床数据分析研究相结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老师的报告都体现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应用型研究思路,有利于研究成果的转化。

创面防治研究所自2022年成立以来,已发表SCI和核心期刊科研论文十余篇,获发明专利两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及产学研项目多项。而此次年会的举办,进一步拓宽了医务人员对难愈性创面防治的思维,促进了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交流融合,为提高老年创面的临床诊治水平,加深学术交流、分享临床经验提供了舞台。(崇明医院骨科修复重建中心(创面修复科)和校创面防治研究所供稿)


 

 现场专家及学员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使本场会议推至高潮。